
媒体为何对纸价上涨情有独钟,且乐于热炒,核心原因是“纸价上涨”具备天然流量属性,能同时击中多条传播规律。高频刚需+价格透明=“人人有痛感”,纸张是“工业大米”,只需一句纸价又涨了,即可触发焦虑,天然带来点击。
上游“抱团发函”制造事件性
纸厂集中发布涨价函(有时一个月内连发五六次),形成可报道的“硬事件”;媒体直接引用函件截图,信源权威、写作成本低,又具备“多家龙头同步”的冲突感,符合“事件新闻”模板。
成本叙事链条简单,易“翻译”给大众
“废纸回收受阻→原料上涨→纸厂亏损→涨价”三段式逻辑清晰,记者无需深度调研即可完稿;同时可把“暴雨、限塑、进口禁令”等热点元素嵌套进去,故事性强,读者零门槛理解。
价格波动大,具备“过山车”视觉冲击
2025年8月仅四周内瓦楞纸就上调6次,累计涨幅超200元/吨;“一周一价”甚至“一周两价”让K线陡峭,媒体可用“暴涨、狂飙、拐点”等情绪化词汇,视觉与情绪冲击力足。
行业集中度高,方便“点名”巨头
箱板瓦楞纸CR5(玖龙、山鹰、理文、联盛、荣成)产能占比>60%,媒体只要盯住前五家发函节奏,就能用少数样本代表全行业,降低采编成本,又自带“巨头博弈”噱头。
对冲“负面悲情”,为纸企提供“反内卷”话语
行业长期微利甚至亏损,纸厂通过媒体释放涨价信号,可向下游施压、刺激补库;媒体顺势把“反内卷”“修复利润”包装成产业自救叙事,既迎合企业公关需求,也赋予报道正当性,形成“共生式”热炒。
安青袖八卦:纸价上涨题材兼具民生痛感+事件冲突+故事简单+数据陡峭等多重传播红利;同时行业集中、信源易得、企业乐见其成,媒体因而“一涨就报、小涨大报”,把周期性调价放大成“全民热点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