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2025年9-11月,国内造纸行业经历了2021年以来最密集的涨价周期,龙头纸企累计发布6-8轮涨价函,部分企业单月涨幅超过200元/吨。但本轮涨价在终端呈现 "包装纸局部传导、文化纸跟涨滞后、生活纸纹丝不动" 的显著分化特征,全链条传导效率不足40%。
一、涨价周期:从"高频喊涨"到"龙头引领+终端跟涨"
9月:密集喊话期
玖龙纸业执行"一函两涨"甚至"一函三涨",多基地再生牛卡、瓦楞纸累计上调150-200元/吨
山鹰国际、理文造纸同步跟涨,行业在20天内完成4轮价格调整
特征:涨价函频发但下游观望情绪浓厚,传导率不足30%
10月:产业链利润修复期
包装纸产业链:成本涨幅3.43%-4.40%,下游瓦楞纸均价 环比上涨6.98% ,箱板纸涨3.76%,行业毛利率增加
传导机制:在"双十一"备货需求驱动下,纸板厂出现集中补库,价格传导相对顺畅
特征:中间环节开始接受涨价,但终端包装企业利润被压缩
11月:全链条调价窗口期
龙头引领:山鹰国际红杉纸、瓦楞纸上调30-100元/吨,玖龙牛卡、箱板纸同步跟涨
终端跟涨:浙江、湖南纸板厂单次涨幅达3%-10%,形成"原纸-纸板-包装"全链条调价态势
文化纸突破:文化纸单吨涨幅达200元,创本轮周期最大涨幅
特征:首次出现"终端跟涨"明确信号,但持续性存疑
二、终端传导落地情况:结构性分化显著
1. 包装纸类:传导率约50-60%(局部顺畅)
传导路径:原纸→纸板→包装厂→电商/快消品→消费者
落地表现:
电商包装:长三角快递瓦楞纸箱批发价累计上涨12-15%,部分网点取消大箱免费供应
食品饮料:广州连锁饮品品牌定制纸杯单价 上调3-5% ,单季度成本增加20万元
区域差异:
华东:传导相对顺畅,"双十一"备货需求支撑明显
华南:外贸疲软,包装企业反向降价3-5%抢单,传导失败
阻滞原因:
包装厂库存高企:为保市场份额,纸厂让利促销,削弱涨价基础
订单不足:家电、家具等包装大户消费增速低于5%,无法支撑全面涨价
2. 文化纸类:传导率约40%(滞后跟涨)
传导路径:原纸→出版社→印刷厂→图书→消费者
落地表现:
教材图书:秋季教材定价 上调3-5% ,但出版社同步扩大发货折扣,实际利润空间未改善
办公用纸:大型企业集采价格锁定,中小企业采购价 仅上涨2-3% ,远低于纸厂报价
传导逻辑:9-11月为文化纸招标旺季,刚性需求支撑价格,但库存压制涨幅
3. 生活用纸:传导率不足10%(基本未落地)
传导路径:原纸→品牌商→商超→消费者
落地表现:
终端价格:截至11月中旬,各大超市生活用纸价格纹丝不动,维达、清风等品牌仍在促销
隐性涨价:部分品牌通过 "减少折扣力度" 变相调价,但消费者感知度极低
库存策略:龙头纸企凭借低价库存木浆维持原价,中小纸企提价后出货困难
三、传导阻力的深层分析
1. 需求端:旺季不旺是最大制约
社零数据疲软:7-10月家电、家具等包装大户社零增速均低于3%
出口承压:箱板瓦楞纸进口量同比增加,对国内市场形成量价冲击
消费降级:终端消费者对价格敏感,品牌商不敢轻易转嫁成本
2. 供给端:产能过剩压制议价权
产能利用率不足:造纸行业整体产能利用率仅65-70%,过剩率超20%
中间环节扩张快:包装环节近年来产线迭代,产能扩张速度快,竞争压力大
库存结构错配:纸厂库存降至20天,但纸板厂库存高达28天,形成"上游低、中游高"的堰塞湖
3. 产业链博弈:议价能力分化
规模纸企:通过"停机检修+限量供应"制造紧张气氛,但效果有限
包装企业:面临 "上游涨价、下游压价" 双重挤压,利润压缩至3-5%
终端品牌:具备定价权的品牌(如奶茶店)可转嫁成本,但代工包装企业只能亏损接单
安青袖八卦:传导率天花板:在产能过剩背景下,纸厂到终端的传导率理论上限约为60-70%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