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9月,中国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0.6%,较上月微升0.1个百分点,连续位于扩张区间,显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总体延续扩张,且扩张步伐略有加快。该指数由制造业生产指数(51.9%)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(50.0%)加权合成,是衡量全行业产出变化的核心先行指标。
9月读数50.6%为近四个月高点,且连续数月保持扩张,印证宏观经济延续恢复态势。
制造业:生产端带动明显
制造业PMI49.8%,虽仍略低于临界点,但环比回升0.4个百分点,景气度继续改善。
生产指数51.9%,环比升1.1个百分点,创六个月新高,是推升综合PMI的主要动力。
新订单指数49.7%,环比升0.2个百分点,需求端景气度有所改善但仍处收缩边缘。
大型企业保持扩张(51.0%),小型企业景气度回升明显(48.2%,环比升1.6个百分点)。
重点行业中,装备制造业、高技术制造业、消费品行业PMI均高于制造业总体,产需两端活跃。
非制造业:边际放缓但仍守稳临界点
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50.0%,环比回落0.3个百分点,恰好落在荣枯线上,显示非制造业业务总量总体平稳。
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50.1%,延续扩张;邮政、电信广播电视及卫星传输服务、货币金融服务等行业位于60%以上高位。
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49.3%,环比升0.2个百分点,仍低于临界点,但预期指数升至52.4%,企业信心有所改善。
政策含义与前瞻
综合PMI连续扩张,表明在一系列稳增长、扩内需政策作用下,经济内生动力有所增强,生产端修复快于需求端。
下一阶段,若外需不确定性加大,仍需政策持续护航,特别是进一步提振有效需求、改善小企业景气度,巩固经济回升基础。
深度解读
9月的读数仅比荣枯线高0.6个百分点,且分项结构“生产强、订单弱、建筑业掉线”。这一组合释放的信号可以概括为三句话:
经济还在“慢爬坡”,但动能主要来自“库存回补+政策托底”,而非“需求共振”
制造业生产指数51.9%(+1.1)创6个月新高,却对应新订单49.7%、新出口订单47.5%,生产扩张明显快于需求。这意味着企业正在“被动补库存”——政策前置发力(专项债加快发行、设备更新改造贴息、汽车家电以旧换新)把生产端顶起来,但终端订单没有同步跟上,一旦政策脉冲减弱,库存又将重新成为拖累。
“大型企业+重点行业”与“中小企业+传统行业”继续分化,就业压力难言缓解
大型企业PMI 51.0%,装备制造业、高技术制造业均在52%以上;而中小企业仍在收缩区间,尤其纺织、黑色金属、非金属矿物制品等传统行业PMI低于48%。中小企业是就业主渠道,其景气度持续低迷,意味着尽管宏观数据“微扩张”,居民收入与消费信心仍缺乏内生加速的基础。
建筑业掉至荣枯线以下,暗示“旧动能”退坡速度可能快于“新动能”接棒速度
9月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49.3%,连续两个月收缩,与年初“基建开门红”形成反差。地产销售端虽有政策放松,但新开工、土地成交依旧疲软;基建资金端专项债发行提速,却尚未完全转化为实物工作量。如果四季度地产投资降幅再扩大、基建实物量仍起不来,仅靠装备制造业的高景气难以对冲建筑业下滑,经济可能再次回踩。
综合来看,当前PMI组合给出的是“弱复苏、强分化、政策依赖”的画像:
宏观:经济环比不再下坠,但复苏斜率平缓,产出缺口仍在。
中观:高端制造与原材料、中小企业冷热不均,行业利润分配继续向上游高端集中。
政策:货币还需“保驾护航”,财政需要“加快花钱”,尤其把专项债资金尽快变成实物工作量,并继续对中小企业、服务业就业给予定向纾困。
安青袖八卦:如果四季度外需因欧美补库结束而回落,内需接力棒必须交到“消费+基建实物量+地产降幅收窄”手上,否则50.6%的扩张随时可能回到收缩区间。